近年来,敦化市全面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健全完善体育组织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体育工作蓬勃开展。 体育设施飞跃发展 为给群众休闲健身创造良好条件,敦化以民为本,克难攻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当地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巨额资金,拿出市区黄金地块,协调解决部队、企业、学校搬迁,建设了具有民族和历史文化特色的27个广场和6座体育馆,总面积500万平方米。这些广场和体育馆定期免费开放,市民每步行8分钟就能到达一处健身休闲场所。 敦化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鼓励支持农村体育场馆建设,通过政策引导、目标考核、典型示范、择优扶持等方式,调动乡镇建设体育场室的积极性。每年,各乡镇都千方百计解决广场建设资金和设备难题。“十二五”期间, 16个乡镇全部建设了广场,303个村均建成文体广场,健身路径覆盖率达98%,农民的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为补充政府投入不足,敦化动员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健身设施。在市区居民小区建设中,要求开发商必须设置室外健身场地,配备健身器材;在填补敦化体育设施空白项目建设中,给予优惠政策,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在村级广场和活动室建设中,实行部门包保责任制。这些措施推动了敦化各类体育场馆建设。多年来,敦化吸引社会资金3.2亿多元,先后建成滑雪场、游泳馆、滑冰场及各类健身会馆,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实现飞跃式发展。 群众体育品牌化 在发展群众体育工作中,敦化注重在常态化、社会化、品牌化上下功夫。 敦化发挥广场多、分布广的优势,大力开展晨晚练活动,重点扶持器材设备、服装道具、项目推广等,充分调动了群众参加晨晚练的积极性。晨晚练点从初期的20多个发展到400多个,锻炼项目从开始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个,实现了每个社区、行政村有晨晚练点,晨晚练人群发展到数万人。 为普及推广新运动项目,引领全民健身广泛深入开展,敦化在全市推进体育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的体育“六进”工程。由体育单项协会与乡镇、街道、学校等单位结成对子,送项目、送培训、送指导、送策划,开展联谊活动和比赛。经过多年的工作,乡镇、街道、企业、机关的体育活动组织不断规范,水平逐步提高,锻炼实现了科学化。 在多年实践中,敦化逐步培育了独具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实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皆有品牌活动。春季的万人长跑、“五一”文化体育游园节,夏秋两季的“全民健身节”、社区体育健身大会、农民体育健身大会,冬季的“三节”系列活动、国际冬泳邀请赛、滑冰赛,营造了全民健身良好氛围。 全民健身网格化 敦化在全民健身工作中顺应民意,主动作为,将体育工作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按照《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要求,敦化对全市体育工作的软硬件进行了长期规划、中期安排,并确立近期实施目标。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街道工作实际,敦化将群众体育作为必考内容,落任务、定指标,年终进行严格考核,充分调动乡镇、街道的工作积极性。2005年以来,敦化采取逐年递增方式,在“吃饭”财政的碗里挤出资金投给体育事业,从开始的几万到现在的几百万。 在后备人才培训方面,全市每年财政投入300万元,每年元旦、春节、元宵节还拿出部分资金补助群众体育活动。多年来,政府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重视群众体育的传统一直没有变。 在发展群众体育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实现群众体育独有的管理模式。2005年,敦化将体育总会与文体局彻底分离,成为独立法人单位,所有群众体育工作统归体育总会,确立了“壮大龙头(体育总会)、强化中坚(体育单项协会)、激活末端(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思路,从根本上实现了管办分离。2006年,敦化在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体育协会,2015年成立体育指导员协会,使群众体育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体系,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体育单项协会建设也实现同步发展,由原来的16个协会发展到30多个,全民健身站点从90个发展到363个,体育指导员发展到700多名,全民健身运动“网格化”模式实现了全覆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