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鬼节”恶搞文化让人感到不舒服。漫画:齐南 万圣节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吗 王付永 引子 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节日万圣节,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节日,所以也叫鬼节。随着节日的临近,我国的很多城市,一些人也开始参与其中,扮演各种鬼怪模样,粉墨登场,在商家的助推下,万圣节有越闹越吓人之势。虽然只是一种娱乐方式,但是在一个“敬鬼神而远之”的国度,这样的行为还是引起了人们的议论甚至反感。对这种现象应该怎么看,本期思与辨,邀请专家进行讨论。 ■ 主持人: 王付永 深圳特区报记者 ■ 嘉 宾: 钱小鱼 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 刘湘宁 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 黄 元 仲尼东西方人类治理(香港) 研究院 / 首席研究员 一、西方“鬼节”恶搞文化让人感到不舒服 主持人:外国的节日好像特别受到推崇,圣诞节、情人节已经占据了节庆活动中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现在随着西方“鬼节”万圣节的临近,一些人也学着西方人的庆祝样式,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的模样,虽然很热闹,但总是让人感觉怪怪的,大家对此怎么看? 黄元:万圣节的由来是在公元前500年时,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往生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寻生灵替身,以获得再生的机会。当地居民因为担心鬼魂来夺取自己的生命,故当10月31日到来时,会将所有灯光熄掉,使得鬼魂无法找寻到活人,并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将鬼魂吓走。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古灵精怪的模样,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这也是万圣节得到很多人喜欢的原因。 刘湘宁: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娱乐模式都可以复制,在中国流传的,在“敬鬼神而远之”的中国文化中,“鬼”是忌讳,死亡更是一种禁忌。人们还不习惯跟“鬼”开玩笑,更不习惯活人“装神弄鬼”。而在西方文化中,生与死被视为大自然的规律,死并不可怕,“鬼节”是可以庆祝的节日。为了节日的好玩有趣,增加节日气氛,同时让小孩子从小不怕鬼,即使是年过六旬的老太太,也会装扮成“幽灵”,恶搞一下。这对于生活在西方历史传统下的人们很好理解,但是这对我们“敬鬼神而远之”的东方国度却不一定合适。即使那些旅居在外很久的华人,很大一部分仍然坚持认为,入乡随俗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中国国情在孩子身上的烙印。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但是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此“鬼”非彼“鬼”,中西方在鬼节文化的背景和内容上是迥异的,为什么我们对西方万圣节在中国的表演感到不舒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二、祭祀文化是中国“鬼节”的文化土壤 主持人:任何民族性、国民性或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生和发展,任何思想传统的形成和延续,都有其现实的物质生活根源。那么中国“鬼节”的文化土壤在哪里? 钱小鱼: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在《论语》中明确告诫弟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中国也有自己的“鬼节”,但是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和西方人的万圣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鬼节文化以我们绵延不绝的宗法血缘传统为土壤,更和我们的慎终追远的传统息息相关。在基督教里面,对于祖先的祭祀是不允许的。而中国人的鬼节彰显的是对先人的怀念。相应地我们的鬼出来的目的主要还是接受人们的祭祀而不是寻找再生的替身,这种信念构成了中西方迥异的鬼文化。 刘湘宁:和西方人的鬼节不同,我们的鬼节祭祀,不能简单看成是迷信,“鬼节”因孝心而起,一个民族的习俗和传统,都是某种文化和观念的反映,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中国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也许会找到更好地纪念先人的办法,但对先人的祭奠和追思,却是什么时代都不可缺少的。西方的万圣节也有着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但是如果把这个节日移植到以祭祀文化为特征,并围绕着祭祀文化构建道德体系的中国则有点水土不服。其实不唯是看着怪怪的,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在感情上和理性上来接受这件事情。 三、祭祀文化和道德谱系 主持人:尼采曾经这样表述,在一定的意义上,西方人的道德来源于宗教,中国人的道德来源于祭祀文化,我们该如何理解? 钱小鱼:中国的文化源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分为对祖先的祭祀和对自然界万物的祭祀两类。由于祖先之鬼和自然之神在先民心目中都是保佑他们生活安宁,及活的生存必需品的无形力量,先民就希望通过向鬼神贡献牺牲来祛除灾祸,获得福佑。另一方面,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作用下,对祖先的祭祀就像孝道一样成了道德的根本。后来祭祀又与政治挂上了钩,成了教化之本和国家政治的关键。 祭祀是国人生活的重要内容,祭祀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通过祭祀活动,追忆先祖,传承孝道,涵养德性,在对生命表示敬畏的同时,表达报本感恩之情,抒发弘道扬善之志。这一祭祀文化现象,对于世道民风的敦化,对于个体生命的教化,都具有特别功能,至今仍不乏现实意义。但是,现在在一切都可以拿来娱乐的时代,道德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正在遭受到从未有过的冲击。 刘湘宁: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相应地,中国古代儒家现实政治生活中便有儒家对应的“三祭”:祭天地、祭祖先、祭圣贤。可以这样说,对待祭祀活动和祭祀文化,从来都是严肃的,认真的,这关乎我们信仰和我们道德的源头。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文化巨人唐君毅先生曾经说过:“吾人之祭父母、圣贤、天地,皆非因自觉自己有罪,以之为赎罪之仪式。亦非因自觉有苦痛,求其废除。吾人之祭,唯在使吾人之精神,超越吾人之自我,以伸展通达于祖宗、圣贤、天地,而别无所求者。”这就是中国人祭祀文化的精义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