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化信息港|新闻|供求|民生热线|旅游|交友|天气预报|金鼎大佛|六顶山

敦化信息网

敦化信息港|敦化新闻网|敦化信息网|民生热线
当前位置: 主页 > 敦化新闻

【东北抗日英雄谱】王德林:从“响马”到抗日救国军司令

时间:2015-11-04 13:32来源:网络 作者:敦化信息港 点击:
“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王德林在吉林举起抗日义旗,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宣布成立“国民救国军”,并担任总指挥,率领抗日队伍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东北抗日英雄谱】王德林:从“响马”到抗日救国军司令

抗日救国军总司令王德林

“九一八”事变后,爱国将领王德林在吉林举起抗日义旗,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宣布成立“国民救国军”,并担任总指挥,率领抗日队伍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组建救国军举起抗日大旗

王德林原名王林,1873年出生在山东省沂水县徐家洼子村一户贫苦的农民家庭。后因家境贫苦给地主种过菜,打过短工。1895年,生活难以为继的王林,追随乡人加入闯关东的大军,在吉林张广才岭密山县当了一名林业工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沙俄趁机入侵东北,王德林落草为寇,上山当起了“响马”,后来在吉林督军孟恩远的规劝下,出任吉林军第一旅第三营营长。

“九一八”事变时,正值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回锦州为父治丧,吉林省的军政大权暂由参谋长熙恰代理。然而,熙恰却伙同吉林省建设厅长孙其昌、吉林陆军训练处参谋长郭恩霖等人向日军投降,并在日军扶植下建立了以熙恰为长官的伪吉林省政府,随后又以伪吉林省政府的名义通电全省,诱迫各地军政官员限期降日,吉林不少军队变节降敌。但是,驻吉林省境内的不少爱国官兵,毅然举起抗日大旗,王德林就是其中一位。

王德林对日军的侵略和熙恰等人的卖国行径强烈不满,在队伍中开始酝酿抗日。1931年12月7日,驻瓮声砬子的士兵开枪击毙擅入防地的日本铁路测量队员2名,王德林遭到顶头上司两次斥责,更促使其打定举义的决心。随后,日军企图利用移动王德林驻地而将其消灭,却未料王德林随机应变,进兵延吉小城子,不时派出干员打探敌情,秘密联络地方的爱国士绅筹议抗日大计,募集军饷,采办军火,还率领孔宪荣、姚振山等连级军官考察吉东一带的地形地势,侦查日伪的军事部署,做好一切应变准备,蓄势待发寻找时机打起抗日救国大旗。

拒绝了日伪诱惑、摆脱了国民党的控制,在中共党员李延禄的动员下,1932年2月8日,王德林成立了中国国民救国军,自任总司令,孔宪荣为副总司令,李延禄为参谋长,吴义成为前方指挥。救国军提出“不分党派,共同一致对外”的口号,这是东北各支义军中首次明确提出这一政治主张。部队的包容性,使许多共产党员进入救国军的队伍中,李延禄、周保中等还身居要职。在王德林的带领下,救国军英勇转战,捷报频频——2月,救国军连续进攻敦化、额穆、蛟河等城镇,收复了额穆和蛟河。3月,救国军转战宁安、东宁一带,在墙缝、松乙沟、高岭子、湖西等取得了镜泊湖连环战胜利。4月,救国军在延吉、汪清、额穆、敦化、和龙、宁安、东宁等地与日伪军频繁交战,不断地打击敌人。由农民自发组成的“红枪会”“大刀会”以及其他抗日队伍也前来投奔。短短数月,救国军队伍发展至万人,控制了宁安、东宁、汪清、穆棱、安图等十余县。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王德林以救国军总司令名义致电国联,表明其否认伪满洲国、坚持抵抗的严正立场。在武装斗争中,救国军还与吉林自卫军进行了多次联合行动,参加了吉林和黑龙江义勇军进攻哈尔滨的战役。1932年7月初,两军又在穆棱县下城子召开联席会议,组成了联合军。两军的联合,壮大了抗日声势。

1932年7月1日,国民政府任命王德林为宁安警备司令。后因国民党的“剿共密电”蛊惑以及内讧,救国军陷于分裂的危险境地。经过王德林和李延禄的共同努力,避免了救国军的分裂,但却给日军提供了进攻契机。1932年12月,在攻打宁安县城的战斗中,救国军遭受重创,自此一蹶不振,转入消极防御。“一?二八”后,日军调集重兵对付东北,马占山、李杜和苏炳文部等相继退出国境,李海青、冯占海等也相继退入关内,失去策应的王德林部控制范围日益缩小。面对救国军的困境,南京国民政府拒绝支援。王德林不得不向全国报馆、团体、各阶层发出乞援通电,然而收效甚微,救国军陷入绝境,队伍分散。1933年1月,王德林与孔宪荣等人退入苏联境内。

王德林出走苏联后,吴义成任代理总司令,周保中任总参谋长,将溃散在宁安、敦化、额穆、安图等地的救国军部队整编为四路和一个游击军,由姚振山、柴世荣和李延禄等担任各路司令,继续开展抗日活动:李延禄等领导下的抗日救国游击军,与密山抗日游击队结合,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柴世荣部与宁安工农义勇队结合,发展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史忠恒部后来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姚振山、孔宪荣夫人高俊凤等则组成一支抗日游击队,一直坚持到1937年。盛极一时的救国军宣告失败。

【东北抗日英雄谱】王德林:从“响马”到抗日救国军司令

艰苦作战的抗日救国军

带病发余热弥留不忘收复失地

王德林和孔宪荣等在进入苏联后,被安置在汤木斯克城。1933年4月,王德林转道波兰、德国、意大利回国,于5月5日到达香港,受到广东和港澳各界人士、新闻记者3000余人的热情欢迎。6月6日,他前往广州,受到军阀陈济棠欢迎,随后陈氏以支持王德林及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成立西南后援会,在西南地区为东北抗日进行募捐。

王德林再次热血沸腾起来,他在上海、天津等地继续宣传东北抗日,与中共东北抗日总会以及东北救国军余部保持联系,支持和指导抗日,并且将募捐的8000块现大洋通过共产党员陈翰章捐助给东北抗日前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任命王德林为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光复军第二路指挥。肩负着新的使命,年过花甲的王德林为抗战的大计奔走呼号于江淮豫鲁等地,招募爱国青年,自筹枪马弹药,组建民众抗日武装。但长期奔波和心劳神悴销蚀了他的身体,1938年12月20日,王德林因病在老家去世,终年65岁。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收复失地!家乡父老怀着无限的悲痛,将他安葬于沂水河畔。

王德林领导的救国军坚持抗战达一年之久,消耗与牵制了日军兵力,推迟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吉林省及整个东北的进程,为吉林创建抗日游击队、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救国军爱国将士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毅然举起抗日救国大旗,振奋了民族精神,对吉林乃至于全国抗战都有很大的鼓舞。

(综合红岩春秋、中国新闻网、人民网等媒体报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